大明湖位于济南市老城区北部,湖水是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公园面积103.4公顷,湖面58公顷,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处达4.5米,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与趵突泉、千佛山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湖中有历下亭,湖畔有铁公祠、南丰祠、汇波楼、北极庙、遐园等多处名胜古迹,历下亭、铁公祠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大明湖荣获“中国第一泉水湖”的美称。
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湖上鸢飞鱼跃,荷花满塘,画舫穿行,岸边杨柳荫浓,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其间又点缀着各色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与晴空融为一色,犹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画卷。
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是中国园林建筑特征中最活泼的一种形式。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可见,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
得月亭 静花堂南,小沧浪亭东,矗立着一座红柱重檐八角亭,与湖山一览楼同建于1929年。近水楼台先得月,此亭近湖、近池,不唯得月,亦更得花,春天玉兰、海棠花开时节,景色绚丽。
小沧浪亭 位于大明湖北西岸,以修铁公祠之余料所建。面山傍水,绕以长廊,借大明湖水景入园。小沧浪亭踞园中临湖处,三面荷池,境界清幽。登亭四眺,全湖一览尽书。晴明之日,可见十里外的千佛山倒影。
鸳鸯亭 与谁同坐轩北连长廊,长廊的尽头有两个方亭,其一角互相联结,寓意相依相偎、永不分离。石柱、木梁、灰瓦,亭旁立石刻写“鸳鸯亭”三个大字,引得情侣在此驻足、拍照。
月下亭 在大明湖北岸,北极阁西侧。亭子立在水池中央,建于1937年,形为六角尖顶,白柱青瓦,饰以彩绘,小巧玲珑,典雅别致。池中蓄锦鱼,植王莲,池周自然石驳岸,顽石卧波。东侧紧靠北极阁处为假山,巨石陡立峭拔,嶙峋峥嵘。近植翠竹,飒飒有韵。
月下亭南北,各有白石小桥,南通湖岸,北通大厅。大厅与月下亭同时建成,面阔三间,于数级台阶之上,楼上南侧设有阳台,可观览明湖景色,厅下有地下室。月下亭是赏月的最佳去处,只要是有月的夜晚,不管是圆月还是弦月,月下亭都像披上了银白的轻纱。
大厅之下的地下室,是军阀韩复榘统治山东时,为备不时之需,曾将地下室与城外挖通的地道。地道建成后,韩复榘并未派上用场,却方便了后来者王耀武。1948年解放济南时,国民党济南守军最高指挥官王耀武,就是从这个地道中逃出济南,但仍被解放军俘获。
明昌钟亭 位于大明湖北岸的南丰祠晏公台上,台基为石砌,高4.2米。方形,下端渐阔,面积约224平方米。明昌钟亭为方亭,亭台高10.6米,阔8米。四面八柱,两重飞檐,点金彩绘,红柱青瓦,上有宝顶,饰脊兽32件。上下檐角悬有风铃8支,有风吹动,叮当作响,亭下四周有雕石围栏,可供游人小坐休憩。
钟亭内悬挂一口铁钟,这就是从南岸钟楼上迁移过来的明昌大钟。大钟厚实凝重,古朴雄浑,被誉为“齐鲁第一钟”。钟高2.4米,钟口直径1.8米,重约8吨。钟身铸有八卦图案,顶部有龙形钟钮。迎接春节撞钟时,钟上系有一根红丝带,市民站立两排,一起拉动起碗口粗的木制钟锤撞向硕大的钟体,传出“咚咚咚”的声音。虽久经风雨,仍完好无损,光亮圆润,其声雄魂清越,十里可闻,甚为壮观。
明昌钟亭旁,立有徐北文先生撰写的重修明昌钟亭碑记,亭前红漆立柱上悬挂的楹联亦徐北文先生撰写,内容为:“金钟鸣处蛙声静,碧月升时客梦清。”联语中所歌咏的境界恰与明湖佳景“钟鸣蛙静”相吻合。“钟鸣蛙静”乃济南人津津乐道的胜景之一。
大明湖里“蛙不鸣”这一大自然生态之谜,被清季诗人王象春记录在其所著的《齐音·大明湖》一诗注文之中:“湖在城中,宇内所无,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至于蛇不现,蛙不鸣,则又诞异矣。”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这些奇异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于是便杜撰出各种传说逸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明湖“蛙不鸣”的自然生态之谜早已被解开。科学家认为,大明湖的水由较凉的泉水汇聚而成,水温低导致青蛙无法发情,因而也就“不鸣”了。
九曲亭 位于玉带桥以西,曲曲弯弯的九曲桥,向湖里延伸,尽头有一精致小亭,名叫九曲亭。小亭古色古香,六角攒尖,单檐宝顶,飞檐翘角,有凌云欲飞之势。此处自古多苇荡藕塘,因而又名“藕亭”。
浩然亭 位于遐园内湖边假山上,登临其上,大明湖的景色一览无余。水色澄碧,堤柳夹岸,莲荷叠翠,宁榭点缀其间,南面千佛山倒映湖中,形成一幅天然画卷,沿湖的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湖对面北岸高台上有元代建的北极阁,依阁南望,远山近水,楼台烟树,皆成图画。
历下亭 位于大明湖中最大的湖中岛上,岛面积约4160平方米,因历下亭是闻名遐迩的海右古亭,1979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下亭建造年代很早,历史悠久,历经沧桑,位置也几经变迁。北魏至唐时期,历下亭在现在的五龙潭处,称客亭,是官府为接迎宾客而建造的,唐初始称“历下亭”。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诗人杜甫到临邑看望其弟杜颖,路经济南,适逢杜甫的忘年交北海太守李邕至济,在此亭宴请杜甫及济南名士,杜甫当即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署,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李杜宴饮赋诗历下亭使这海右古亭从此声名远扬,而“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千百年来成了济南的骄傲。
门额两侧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为清书法家何绍基书写。
历下亭位于湖中岛的中央,现在的历下亭为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重建,挺拔端庄,古朴典雅,红柱青瓦,八角重檐。檐角飞翘,攒尖宝顶,亭脊饰有吻兽,蔚为大观。亭身空透,亭内有石雕莲花桌凳,以供游人休憩,二层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所书“历下亭”红底金字匾额。
“名士轩”,是历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该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名士轩”三字匾额为1911年春清末书法家朱庆元书,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为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题写。
蔚蓝轩,红柱青瓦,四面出厦,取湖天蔚蓝一色之意。
历下亭东南侧,有古柳一株,巍立湖岸,枝干均已枯朽,却又枯木重生,于枝干外皮处萌生嫩枝,历经沧桑。据考,古柳已逾170岁高龄,柳能如此长寿,实属罕见。此柳是济南市最大的旱柳,誉名“寿星柳”。
湖心亭 泛舟于一碧如镜的大明湖上,可见一方形小岛兀立湖中,因之名曰湖心岛。岛上有方亭,红柱青瓦,重檐出厦,起脊飞檐,脊饰吻兽。亭高11米,边长10米,建在石砌台阶上,建于1990年,是济南市最大的方亭。这张照片是在位于历下亭的湖中岛上拍的。
网上找的湖中亭照片
天心水面亭 位于秋柳园的后面,为一座探入湖面的亭子,这里是王士祯吟诗会友之地,那脍炙人口的“秋柳四首”即在此亭信口拈来。此亭早已毁佚,今之亭,乃重建。“月到天心,清之至也;风来水面,和之至也。”这是天心水面亭的诗意蕴含和高远意境。站在亭中,可眺望历下亭岛,盈盈一水相隔,似乎触手可摸。
水香亭 位于曾堤中段以西,北池桥以东,为一三面临水之亭,宋代大明湖畔就有水香亭。现亭建于2009年,匾额“水香亭”分挂南北,南边是米芾字体,北边是翁方纲手迹,“香”字下边的偏旁故意写成“甘”,表示水不仅清香而且甘甜。亭南楹联“边柳涉新绿,田园散微和”,亭北楹联“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一写春光一写秋景,相映成趣。
一竿亭 位于北渚桥南十几米处,西侧有一片竹林,名为“竹港清风”。竹林南端水边建一竹亭,采用竹制或仿竹制,所以取名“一竿亭”。这一带历史上曾是明代户部尚书赵世卿的私家园林,赵世卿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辞官回老家济南,在大明湖畔筑别墅,广植竹子,很像古代卫国以产竹闻名的园林淇园(今河南省淇县西北),因此称为“小淇园”,为当时济南名园。清朝初年废弃,湮灭无闻。大明湖景区扩建时,恢复这一景观而更名为竹港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