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星网 山东名人 齐鲁名站

点击精英 成就人生 欢迎登陆鲁星网 联办 理事单位

当前位置: 鲁星网 > 润沣新政(精彩专题)润沣新政(精彩专题)

孔孟之乡济宁打造东方圣地文化旅游目的地

时间:2019-06-21 14:54 来源: 作者:鲁星网 点击:

济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诞生于此,东方圣地文化旅游品牌当之无愧……

 

  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近日就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之东方圣地建设情况赴济宁进行调研。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巡视员王春生、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院长林峰及团队对曲阜、泗水、邹城进行了实地调研。济宁市旅游局调研员杨绪东、副调研员张兴春陪同调研。
 

  依据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要求,调研组先后赴济宁市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曲阜尼山圣境、泗水万紫千红旅游度假区、邹城孟府孟庙等景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东方圣地品牌定位、规划、营销、项目等方面有了初步地了解与研究。
 

  座谈会上,王春生指出,济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诞生于此,东方圣地文化旅游品牌当之无愧、济宁是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调研的首站,此次调研是对十大品牌之东方圣地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品牌提升的相关意见及建议。王春生对济宁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的评价,希望各有关县市区及单位积极与专家组进行对接,做好相关配合工作,更好更快地将东方圣地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做出相关规划。
 

  据了解,近年来,济宁市按照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安排部署,依托境内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旅游形象品牌为统领,坚持规划引领、文旅融合、项目整合、创新营销,全力打造东方圣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产业优势。据统计,2015年,东方圣地品牌涉及的曲阜、邹城、泗水三大旅游区域累计接待游客2356.71万人次,占全市总量的41.7%;实现旅游消费总额244.6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6.3%。
 

  实施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济宁市高标准、高质量编制了《济宁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济宁市重点旅游招商建设项目策划》、《济宁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和《济宁旅游营销规划》,将“东方圣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作为全市核心品牌进行了重点规划设计,即立足“孔孟之乡”的独特地位、儒家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变文化优势为旅游优势,打造“东方圣地度假”品牌,突出济宁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依托现有资源,济宁市主要设计了孔孟文化之旅、儒家文化研学之旅、乡村度假之旅、始祖文化之旅四大线路产品;以曲阜尼山圣境、曲阜文化国际慢城、曲阜古泮池片区、邹城古城(两孟)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峄山风景区综合开发项目、邹城市生态旅游开发(邹东山区)项目、泗水泉林泉群旅游综合体项目为核心,着力打造世界儒学交流合作高端平台、国际儒家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国际儒学教育培训基地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地。

  据介绍,下一步,济宁市将以此次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契机,以“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旅游形象品牌为统领,以全域旅游为主线,整合特色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东方圣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努力提升“文化济宁”知名度和影响力。
 

又讯:

济宁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7月11日,济宁市委、市政府召开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大会,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文化旅游发展的部署要求,动员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济宁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
 

  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平昌出席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刘中会,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任周洪,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昌文,副市长张继民,市政协副主席蒙建华出席。会议由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傅明先主持。

  会上,刘中会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委、市发改委作了表态发言;下发《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实施细则》、《济宁市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以下简称“计划”)和《济宁市加快旅游强市建设实施方案》。
 

多措并举 加快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步伐
 

  《意见》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紧紧抓住建设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的历史机遇,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推动文旅融合为着力点,坚持产业市场化、全域化、集约化的发展取向,突出抓好体制机制创新、资产资源整合、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品牌打造“四大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跨越发展,加快把济宁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强市。
 

  《意见》指出,到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9亿元,年均增长12.2%以上,占GDP比重达到4.46%;旅游消费总额达到66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占GDP比重达到13%;年接待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全市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文化旅游企业实力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20年,力争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进入国家战略,把济宁建成儒家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建成国际著名文化旅游城市和全国文化旅游高地。要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市场化取向、全域化发展、改革创新、大项目带动,立足济宁文化旅游资源,尽快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全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步伐。
 

  马平昌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文化因素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文化创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济宁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实现十三五“四大发展目标”的战略任务。抓住用好历史性机遇,做好文化旅游资源创新转化文章,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对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打造稳增长调结构新引擎,推动济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充分把握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充分看到我市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优势,以更高境界、更高标准谋划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真正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全力开创济宁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
 

  抢抓机遇 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
 

  济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始祖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异彩纷呈,孔孟圣贤的事迹,梁祝文化的传说,梁山好汉的忠义,佛教圣物的传奇,铁道游击队的壮举等故事引人入胜。
 

  “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最能打动人心、嵌入记忆,也为景区塑造、旅游产品开发注入人文因素、提供丰富素材创造了良好条件。”马平昌强调,济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要充分认识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机遇意识,增强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上有更大的使命担当。要抓住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下决心把文化旅游产业培植成战略性支柱产业,使其成为推动全市产业升级的战略支点。
 

  马平昌要求,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要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认识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全域旅游方向,全面系统提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跨越发展,真正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全力开创济宁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
 

  三年计划 提升文化软实力
 

  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响“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品牌,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济宁市委、市政府确定,自2016年起,在全市实施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
 

  “计划”要求,到2018年,构建起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阐发体系,形成一批精品成果,充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把济宁建设成为独具儒家文化特色、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园;加强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弘扬,保护和发展济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复排改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优秀剧目,实现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的新突破;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创建济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系统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各类文化遗产,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档升级;2018年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4.8%以上,年均增速高于GDP增幅2-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使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新跨越。
 

  “今后一时期,我们将把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以整合增加全域供给,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到2018年,全面构建“处处都是风景、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全域旅游大格局;打造研学旅游先行区,以精品打造提升供给层次,培育评定100家特色研学游基地,推出研学旅游拳头产品,举办首届研学旅游节及研学峰会,打响“东方圣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以设施完善提升供给水平,全力推进旅游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乡村旅游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到2018年,培育10个旅游强乡镇,100个旅游特色村,1000户乡村旅游示范户,带动10000名农民直接就业。同时,开发旅游新业态,以需求拓展优化供给结构,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以大数据推进精准营销。”杨凤东表示。

(责任编辑:鲁星网)

相关文章